白纹伊蚊

Stegomyia albopictus   Skuse
   

  565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盾片有中央银白纵条,翅基前有一银白宽鳞簇。幼虫栉齿基部具细繸;尾鞍不完全;腹毛1-Ⅶ通常分4枝,2-Ⅶ通常单枝。
形态描述
雌蚊小型到中型蚊虫。头:头鳞典型。喙比前股略长,暗褐色。触须约为喙的1/5长,黑色,末段背面银白色。胸:前胸前背片和后背片都具银白宽鳞,后背片上方并有褐色窄鳞。中胸盾片覆盖深褐或深棕细鳞和窄鳞,中央有一显著银白窄鳞纵条,从前端后伸而略为细削,并在小盾前区分叉,有的在分叉前中断;叉枝两侧有一对白短后亚中线;翅基前有一银白宽鳞簇,翅基上则有一些白窄弯鳞;小盾片覆盖银白宽鳞,中叶末端有黑宽鳞;侧背片平覆白宽鳞。胸侧鳞簇见亚组特征。有亚气门鳞簇,无气门后和气门下鳞簇。翅:翅鳞一致深褐色,仅前缘脉基端有一白点。平衡棒结节具黑鳞。足:深褐到黑色;各足股节都有明显膝白斑;前股和中股的腹面和后面有不同程度的白色区;后股前面基部3/4有宽白纵条,愈向基部愈宽,后面的白色区较短,通常约占全节的基部一半。前胫腹面有淡色纵条;中胫后面具淡色鳞。前跗节1-2有基白环或白斑;后跗节1-4有宽基白环,节5全白。腹:背板黑色,节I侧背片覆盖白鳞;节Ⅱ-Ⅶ有基白带和侧白斑,基带两端加宽,但不和侧斑相连。节Ⅱ-Ⅲ腹板全部或大部白色;节Ⅵ-Ⅴ腹板黑色而有宽基白带;节Ⅵ腹板有亚基白带;节Ⅶ腹板黑色而仅有少数侧白鳞。
雄蚊触须比喙略长,节2-5都有基白环或白斑。腹节Ⅱ和Ⅶ背板仅有侧斑而无基白带,有的节Ⅱ背板基部中央有白鳞,节Ⅷ腹板大部白色。尾器:腹节Ⅸ背板山峰状,有一不同程度的中央突起,侧叶远离,各具4-8根刚毛;节Ⅸ腹板长而宽,弓形,无特殊刚毛。抱肢基节长约为宽的2.5倍,背基内区有一片10多根刚毛。抱肢端节比基节略


244 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第八卷

短,末端略为膨大,有少数细刚毛;指爪位于末端。小抱器发达,膨大部分具很多刚毛,腹面的宽,端角的最长,末端弯曲。
幼虫头:触角不到头的1/2长;1-A位近中央。头毛1-C细弯,4-C细小而分很多枝,5-C通常单枝,偶有分叉的;6-C单枝或远离基部分叉,偶也有3分叉的;7-C分2-3枝;这三毛通常有稀疏的细侧芒。胸腹:胸毛和腹毛发达程度,包括分枝和长短,有较大个体变异,有的部分刚毛粗壮而近似星毛状。腹毛1-Ⅶ通常分3-4枝,不超过5-Ⅶ的2.5倍长;2-Ⅶ通常单(1-3)枝。栉齿仅基部有细缝,6-10个,排列成整齐的单行。呼吸管无管基突,指数2.0-2.5,长为基宽的2.2-2.6倍,为尾鞍长的2.8-3.3倍;梳齿5-16个,通常8-12个,多数具2侧牙;1-S位近管中央,分2-4枝。尾鞍不完全;腹毛1-X分2-3枝,有细羽状侧枝;2-X分2枝,其中一枝略短;3-X单枝;4-X8株,都位于栅区。肛鳃明显比尾鞍长,腊肠状。

生物学

生态习性 白纹伊蚊是半野生的蚊种,幼虫主要孳生在城乡、郊外、林场、竹林等的竹筒、树洞、石穴、废轮胎以及缸罐等容器积水。它们也见于菠萝等植物叶腋。在有些城市中,废轮胎积水是本种伊蚊最常见的孳生场所,因而是检查它们有代表性的水体。在实验室养殖条件下(28℃),从卵孵化到成蚊羽化需要一周左右。
据上海、福州(王乾章,1962)等观察,一年之中,成蚊数量在雨季中或雨季稍后(7-9月)最多。它以卵期越冬或渡过旱季。
白纹伊蚊喜吸哺乳动物血液,也喜刺吸人血。它们通常在孳生场所附近活动。刺叮活动在白昼和黄昏进行,根据多数室外的观察,通常在日出前后和日没前后各有一个刺叮高峰,并以后者为主。

国外分布

国外:遍布整个东南亚区。最近并传人美国、巴西等地。

国内分布

地理分布 南起海南岛,北至辽宁南部,包括辽宁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山东、河南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湖北、江西、湖南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和西藏都有记载,而以北纬30°以南为常见。

分类讨论

分类讨论 白纹伊蚊是我国盾纹伊蚊组中最普通和最重要的种类。成虫因盾片翅基前有一银白宽鳞簇和翅基上具白窄弯鳞,和我国本亚组其他种类容易区别。雄蚊腹节Ⅸ背板的作山峰状而具中突,更是鉴别这种伊蚊的明显特征。
本种的幼虫则和我国盾纹伊蚊亚组的马来伊蚊非常近似,主要的区别仅在于腹毛1-Ⅶ通常分4(3-4)枝,并且较短较粗,而后者的通常分2(2-3)枝,但白纹伊蚊的这些刚毛也有个体变异,所以两者的正确区分还需依靠成蚊特征。
医学重要性 雌蚊在它们孳生场所附近刺吸人血,在竹林、橡胶林、开发的林区以及其他它们大量孳生的生境,对人们的骚扰很大,以至影响生产作业。它们也在室内吸血。
白纹伊蚊是东南亚传播登革热和基肯贡雅的次要媒介。1945年在我国汉口、南昌等地登革热大流行,据推测由它传播。它为我国登革热媒介之一,1978-1980年广东和广西少数地区流行中得到了证实。在福建和四川曾从这种伊蚊中分离到乙脑病毒,并且实验感染证明,它能带该病毒19天,有效传播期为14天,因而被视为有些地区乙脑的可能媒介之一。在国外进行的实验感染并证明,白纹伊蚊还能传播黄热、西马脑炎、委内瑞拉马脑炎等病毒,所以是这类病毒我国的潜在媒介。
搞好环境卫生,消灭孳生场所,是防治白纹伊蚊的基本措施。对于竹林、林场等它们大量发生场所,使用杀螟松、马拉硫磷等地面或空中超低容量喷洒,都有良好的速杀效果。
检视标本总数:77♂♂,99♀♀,150L。